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,又一批大学新生将在这个日子产生。而此时,今年史上最多的高校毕业生正陆续走出大学校门……
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。6月是一个毕业季,就是在这样出出进进的岁月里,每个人实际上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完成着一种传承。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传承之间的联系。
中国自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以来,毕业生一般经过了如下的几个阶段——1949年以前,大学毕业生的主流思想是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,心中满是家国情结,毕竟,中国积贫积弱、外侵内患、满目凄凉,作为时代的精英分子,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读书主题,概莫能外。
解放后直到1966年“文革”爆发前,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则是“为建设新中国而读书”。国家新建,先是百废待兴,再是盲目跨越,但急迫的建设情结却是真实的。那时的毕业生,都得服从组织分配,很多热血青年,还递交血书笃定要去老少边穷地区,去“滚一身泥巴,练一颗红心”。这段时期,也是意识形态最为浓厚的时期。
1977年恢复高考、大学恢复正常招生后,大学生被誉为“天之骄子”,这一代人立誓要“夺回被‘四人帮’耽误的时间”,可见之迫切,那他们要干什么呢?要“建设四个现代化”。70年代末、80年代的大学生,都以家国为己任,并在间隔30来年后全面接触到西方文化,眼界开阔、思潮起伏,从而形成了相对成熟和自由的高校氛围。
1990年到2000年前后,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经济的发展,大学毕业生逐渐从国家包分配转变到自主择业,学生数量逐年扩大,精英意识渐次消解,就业压力日益增大,“为找个好工作而读书”慢慢成为主流。
21世纪之后,高校不断扩招,大学不断建立,大学教育已经彻底完成从“精英教育”到“大众教育”的转型。这段时期的大学生,大都是“为找个工作而读书”,毕竟,小公司里招聘个看库房的,都要大学本科学历。大学生呈现两个极端,一端努力出国深造留学,一端还上大二就已身兼数职。多样化、平民化、物质化和商业化,是其特色。
若从大学教育的百年实践来看,最可圈可点的当属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的那一批,代表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。其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一代。这两个时代的共同特点是:思想开放、思潮活跃、自由度高、创造性强,是很地道的大学精神。那么很地道的大学精神是什么呢?无他,就是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。
佛山求职招聘微信群
用微信或企业微信扫码加入
加我好友 申请加入微信群
资讯来源: 顺德人才网
*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他媒体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job669人才网无关,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无意中侵犯了第三方知识产权或其他权利,由原作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,job669人才网不承担任何责任,
可以立即通知job669人才网工作人员,确认后第一时间作出删除处理。电话:0757-29293259
上一篇:
顺德区住房建设规划公布 工业区将建人才公寓
下一篇:
佛山人才网温馨提示求职者-请进入...